首页 >> 学习研究 >>学习园地 >> 浅析九三学社的产生及我国参政党的发展
详细内容

浅析九三学社的产生及我国参政党的发展

时间:2020-07-08     作者:甘立祥   阅读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通过回顾九三学社的形成历史和多党合作的发展史,对九三学社社员进一步增强政治信念,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自觉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具有重大意义。

一、九三学社的产生

1、九三学社产生的思想基础来源于“五四”精神。1919年5 月,中国热血青年掀起了伟大的“五四”爱国主义运动。爱国主义是“五四”精神的源泉,民主与科学是“五四”精神的核心。九三学社在成立之初,就继承和发扬“五四”反帝反封建的爱国精神,大力弘扬“民主与科学”精神。而其主要发起人来自于“五四”运动的积极分子。如许德珩,九三学社创始人之一,五四运动中《北京学生界宣言》的起草人;潘菽,九三学社创始人之一,“五四”游行当天被捕学生之一,中国心理学奠基人;杨振声,长春九三学社的筹办者之一,“五四”游行当天被捕学生之一;初大告,九三学社筹建人之一,“五四”游行当天被捕学生之一,著名英文教授;黄国璋、黎锦熙、张雪岩也都是五四运动的积极分子。因此,九三学社与“五四”运动有不解之缘,其思想基础来源于“五四”运动。

2、九三学社产生的政治基础是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

1939年初,当武汉失守后,战局愈趋紧张,百姓忧心忡忡,中央大学几位教授心理学家潘菽、林学家梁希、农学家金善宝等著名学者经常聚在一起,探讨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未来,他们抱着科学救国的愿望,一心想为贫穷落后、受人欺凌的祖国寻求出路。1939年12月21日,中共中央〈关于组织进步力量争取时局好转的指示》中指出:“一切站在国共之间主张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所谓中间力量,最近期间表现出政治积极性日益增长,成为推动时局好转的极重要因素,因此,我们应用极大努力帮助他们用各种方式组织起来”。1940年3月11日,毛泽东在《目前抗日统一战线中的策略问题》报告中指出:“在中国,这种中间势力有很大的力量,往往可以成为我们同顽固派斗争时决定胜负的因素”,因此,“争取中间势力是我们在抗日统一战线时期的极重要的任务”。在国统区工作的中共领导人周恩来、董必武、林伯渠、吴玉章、邓颖超等,根据中共中央的精神,在重庆经常同爱国民主党派和人士接触,参加他们的活动,分析国内外形势,阐明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对他们给予鼓励、支持和推动。

在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影响和感召下,国统区的抗日民主运动风起云涌。正是在这国家民族的危急关头,国民参政会中的中共代表林伯渠,适时地在三届三次国民参政会上,提出了“废除国民党一党专政,召开各党派会议,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立即得到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热烈响应。后来,中国共产党又向国民党当局书面提出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10月10日周恩来在延安发表《如何解决?》的演讲,进一步阐明召开各方代表参加的紧急国事会议,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具体步骤和方法。共产党关于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反映了当时全国各阶层人民的一致愿望和要求,抗日民主运动掀起新高潮,进入以建立抗日民主联合政府为目标的新阶段。

为响应中共的号召,抗战时期先后来到重庆的一部分文教、科学技术界的高级知识分子许德珩、潘菽、梁希、黎锦熙、劳君展、涂长望、张雪岩、黄国璋、叶丁易、税西恒等,发起组织了“民主科学座谈会”,讨论民主与抗战问题,主张“团结民主,抗战到底”,发扬“五四”反帝反封建的精神,为实现人民民主与发展人民科学而奋斗。这个组织就是九三学社的前身。1945年9月3日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纪念日,九三学社以此日期为名体现了热爱和平的强烈愿望。坐落在重庆市人民公园内的九三学社成立旧址纪念碑长9.3尺,高5.4尺,分别寓示着“九三学社”、“五四精神”。

3、九三学社的建立和发展得益于中国共产党的帮助

九三学社创始人之一、九三学社中央第一届主席许德珩讲:九三学社是在毛主席的启发、推动下成立的,也是在毛主席的亲切关怀下才继续存在和发展的。1945年8月28日毛主席和周恩来、王若飞等同志,飞抵重庆与国民党当局进行谈判。9月12日,毛主席通过周总理邀约许德珩和夫人劳君展欢叙旧谊(“五四”运动时,毛泽东在北大图书馆工作,许德珩是学生会的领袖,周恩来系天津学生会代表,早已结成了深厚的友谊。劳君展是湖南人,早年认识毛主席,是新民学会的骨干)时说:“既然有许多人参加,就把座谈会搞成一个永久性的政治组织”。许德珩说:“我们也在考虑这样做,不过担心成立组织人数太少”。毛主席又指出:“人数不少,即使少也不要紧,你们都是些科学文教界有影响的代表性人物,经常在报上发表发表意见和看法,不是也起到很大的宣传作用吗?”。许德珩向“民主与科学座谈会”成员转达了毛主席的意见,于是在1946年2月成立了九三学社筹备委员会,公推褚辅成、许德珩、梁希、潘菽等为委员。5月4日,是“五四”运动纪念日,九三学社在重庆成立,发表宣言,提出八项基本主张,三点时局意见。解放后,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非常关注九三学社的发展,使九三学社社员由成立之初的50余人发展到现在的12万余人。

二、参政党的发展

1、中国同盟会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1894年11月,孙中山在美国香檀山发起成立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1905年8月,孙中山在日本联合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正式成立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中国同盟会。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纲领。1911年10月,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成功发动了辛亥革命,结束了长达2000多年的封建专制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按照孙中山等人的设想,中华民国应当按照西方国家模式,实行多党制。但是,革命的胜利果实很快被北洋军阀所篡夺,多党民主政治的幻想在现实中破灭了。此后,孙中山等人把中国同盟会发展为国民党,又把国民党发展为中华革命党,再把中华革命党发展为中国国民党。

2、中国政党政治的发展主要沿着两条线进行。1921年7月,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诞生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以共产主义为自己的最终目标,坚信中国应当走俄国的道路。至此,以中国国民党为代表和以中国共产党为代表的两条线既独立又有交叉的发展着。1922年-1925年国共第一次合作,标志着第一次民族民主革命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有力地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然而,随着孙中山先生1925年3月12日的逝世,国民党左、中、右派之间的矛盾和斗争一下子暴露出来,并日益公开化和激烈化,这种矛盾斗争最终演化为蒋介石、汪精卫于1927年4月和7月发起的两次反革命政变。国共第一次合作破裂,中国政治舞台形成三大阵营:一是代表帝国主义和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国民党;二是代表个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利益的共产党;三是夹在国共两党之间的代表民族资产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等中间势力的其他党派。

3、三种力量的较量是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而变化的。抗战前,中间势力摇摆于两党之间,一方面不满国民党独裁,另一方面又对共产党领导的工农革命心怀恐惧。抗战期间,各种政治力量之间的分化和组合加剧,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了第二次国共合作。由于国民党和共产党在抗战中的不同表现,使各党派和各界爱国人士一方面对国民党失望,另一方面和共产党的合作关系得到发展和加强。特别是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建立的“三三制”政权组织形式(在参政会和政府中,共产党员、进步分子和中间势力的代表各占三分之一),既团结了大多数抗日力量,又保证了共产党和其他进步力量的联合,对多党合作制的确立具有直接的启示作用。抗战胜利后,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主张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结束一党专政,实现国内和平,而国民党则拒绝这一主张。因此,民主党派作为“第三方面”积极响应共产党的主张,发展自己的组织。特别是国民党发动内战后,民主党派逐步放弃了“中间路线”,倒向了共产党这一边,形成了共产党领导、民主党派和共产党亲密合作的基本格局。

4、人民政协的成立标志着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正式形成。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发布“五一口号”,号召“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各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积极响应“五一口号”,这是各民主党派自觉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重要标志。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正式开幕。662名代表中,中共约占44%,各民主党派约占30%,在有56人组成的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中,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有27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6人中,民主人士占3人(宋庆龄、李济深、张澜),政务院副总理4人中,民主人士占2人(郭沫若、黄炎培),政务院下属34个部、委、院、署、行中,有15位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担任正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中国的民主党派不再是国民党统治下的在野党或“不合法团体”,而是自觉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与中国共产党共同担负起管理国家和建设国家重任的政党,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正式确立。

5、“89.14”号文件首次把民主党派定性为参政党。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中国社会的阶级关系发生了变化,民主党派作为民族资产阶级和上层小资产阶级的阶级联盟所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已不复存在,使得民主党派原有的社会基础也随之不复存在。因此,关于民主党派还有没有必要存在的争论产生了。1954年6月,毛泽东在《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指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是中国政治建设的现实需要,为民主党派的存在定了调。1955年1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统一战线工作的指示》,指出:在新的形势下,继续坚持与党外民主人士的团结合作。1956年4月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的讲话,谈到执政党与其他党派的关系时的“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指导方针,并随后提出了“共产党万岁”,“民主党派万岁”的“两个万岁”口号。后来,“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成了多党合作的基本方针。但由于反“右”和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各民主党派的工作基本停止。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从第五届到第六届,间隔了21年,这21年基本处于停滞状态。1979年6月,邓小平在全国政协五届二次会议上作了《新时期的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的任务》讲话,重新界定了统一战线的性质,即“统一战线已经成为工人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劳动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的广泛联盟”。1981年12月至1982年1月,邓小平在中共中央第十五次全国统战会议上提出要与一切党外朋友建立“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关系。在1982年9月召开的中共十二大上,正式确立了多党合作“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基本方针。1989年12月,中共中央下发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简称“89.14”号文件。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第一个规范性文件,第一次把民主党派定性为“参政党”。1993年3月,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第一次写入宪法,上升为国家意志。

6、“05.5”号文件进一步推动了中国多党合作事业的发展。2005年2月,中共中央颁布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多党合作理论的丰富和完善,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的共同愿望。“05.5”号文件对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进行了加强,提出了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在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中应遵循的六条政治准则,指出了发展不仅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也是各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第一要务,并对民主党派的性质重新进行了表述。至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进入了一崭新的发展阶段,中国的参政党将在新的征程中与执政党同心同德、同力同行,为中华民族振兴和国家繁荣富强作出更大的贡献。


九三学社

关注微信公众号
浏览手机网站
 网站备案号: 蜀ICP备14021905
版权所有:九三学社泸州市委员会
技术支持: 四川微快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 管理登录
seo seo